<output id="6fqhc"><nav id="6fqhc"><div id="6fqhc"></div></nav></output>

        武進天氣:

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 : 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新聞中心 > 正文
        春分,放常州鷂子去
        來源:武進日報 作者:宋祎凡 日期:2023-03-22  報料熱線:86598222

          “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。”昨天是春分,在低頭賞花之余,抬頭放風箏,也是春分踏青的一項重要活動。

          走進張荃位于湖塘鎮永安社區的工作室,他正開始制作常州鷂子——左手握一根近2米長、1拳寬的竹子,右手拿著砍刀,先將竹子劃成四等份。再換成一把小刀,將黃篾的部分輕輕刮去,只留下一層青篾。“選用柔韌性更好的青篾,是做出一個好鷂子的第一步。”張荃介紹,常州鷂子,又稱“人人頭風箏”,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,依舊保持著傳統形狀——頭頂兩根“觸角”,主體部分狀似人形,帶有一種古樸氣息。

          “常州人,就要做常州人自己的風箏。”這是張荃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2006年,當時59歲的張荃便開始了他的風箏制作,從最普通的三角形風箏、制作極為繁瑣的盤鷹風箏,到總長80米、共110節的龍形風箏,一步步摸索中,他的制作技藝越發精妙。“盡管見識到、制作過那么多有挑戰性、有意思的風箏,但我每年依舊會扎常州鷂子。這是我們的風箏,不能讓它斷了線。”張荃說。

          這兩年,會做常州鷂子的民間手藝人青黃不接,逐漸消失在城市邊緣。為了延續常州鷂子的“生命”,張荃扎根社區10多年,讓社區居民都能接觸到這項古老的手藝。他還走進常州市解放路小學、紫云小學、朝陽中學以及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10多所學校,每周開設一堂風箏課。“尤其是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,他們還成立了一支風箏隊,學生們學得開心,我教起來更有勁!”談起風箏課,張荃高興得直拍手。面對不同年齡的學生,張荃會準備不同的教學內容,扎架子、糊紙面、繪花彩,所有材料都是親手準備。

          常州鷂子想“突圍”,還亟需創新。“過去的鷂子都是紙糊的,容易破,所以我先從紙面下手。”張荃放棄了長期以來使用的草料紙,改用機制紙,這種紙經過多次碾壓,能達到不透風、不沾水的效果。過去的鷂子圖案簡單,他還嘗試卡通風、寫實風、抽象風等時新樣式。“現在,很多傳統手藝都利用網絡開直播,也許未來,我們常州鷂子也能開個直播。”張荃表示,希望這項手藝能以各種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,甚至在其他城市也能生根開花。

        春分,放常州鷂子去

        責編: 蔣彩婷

        相關新聞:
        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210007 版權所有 武進區融媒體中心

        蘇公網安備32041202001025號

        (无码视频)在线观看